Skip to content

创作者怎样对待前人作品

在网络上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创作者,自己发明了一套理论,希望得到更多人认可。这些人往往被称作民间科学家、民间哲学家。本来「民间」只是个中性称谓,只是表达不是职业选手、不是科班出身。但因为荒唐的民间理论太多,所以民科、民哲就变成了具有讽刺意味的贬义称谓。这时候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就经常引用杨绛先生对某位青年的回信:「你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杨绛这句话究竟是别人杜撰的故事还是确有其事,我没有查到。有人说是出自《我们仨》或者《走在人生边上》,从我对电子文本的检索结果来看,没有发现这两本书有类似的话。)

但我每次看到这种回应还是觉得不太对。至少单就哲学问题的讨论来说,读书多少并不是最根本的判断标准。最简单的逻辑是,对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古希腊的哲学家来说,可读的书很少,至少后世那么多大思想家的书,他们是读不到的。即便如此,第一代思想家的作品仍然被今人认可,至少我们不会认为那是垃圾而不去阅读。这说明书读得少,也可以写出好的作品,关键还在作者的其他努力。我认为判断作品好坏关键还在作品内容本身,就哲学作品来说关键在于表述清晰、推理严密或者视角新颖,这些标准可以清洗很多荒唐的民哲作品,而未必把原因归结于他们读书太少。

最近我在喜马拉雅 FM 听余秋雨的中国文化必修课,最近的一课讲到唐诗,然后讲到了优秀的创作者不应该背太多诗的问题。我以前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虽然写诗和写哲学、写思想不是一回事,但在如何面对前人作品的问题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读前人的哲学太多、太认真,一定会损害自己的创造力,但前人的作品很多时候也能启发自己,并且为了避免重新发明轮子也要对前人的成就有所了解,所以这是一个需要自己小心权衡的事情,操作起来也很困难。只不过,附庸风雅的人要多过认真学习的人,认真学习继而乐于为前人作品代言的人又多过愿意自己输出原创内容的人,所以这里的困难似乎并没有得到足够多的关注。

下面就是余秋雨这节音频课程的选段:

唐代写诗的风气很盛,也有一些著名的诗人和作品被传抄和传唱,但是由于当时缺少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传媒和出版机制,流播(流传和传播)情况和我们的想象很不相同。更重要的是,真正处于良好创作状态的时代,一定不会被前人和他人已经有的作品所堵塞。这就像一个生气勃勃的运动现场,一定不会是堆满陈旧物质的仓库。

这里边牵扯到一个很有趣的创作哲学。创作者们当然也会吟诵一些优秀的作品,作为自己的入门修养。但大家心里明白,优秀作品一旦产生,就变成了一种不可被别人介入的凝结体,它已经占据了特定的表达方式,剥夺了别人再度运用这种方式的权利。一个人背诵别人的诗,并不是提醒自己应该怎么写,而是提醒自己不应该再这么写。而且别人写的越好,知道的人越多,自己就越应该躲避。既然是这样,那么一个处于良好创作状态下的诗人,怎么可能被许许多多「不应该」挡住自己的路呢?因此,他们一般来说总是不愿意读得太多、背得太多,读得太多的一定是创作才华比较缺少的群体,或者是创造思维比较僵化的时代。

那么你要问优秀的创作者会读一些什么呢?那我告诉你,他们读山水、读天地、读人心、读自己。其实又岂止唐代是这样?在这里我要趁这个机会对年轻的朋友说几句话。如果现在老师和家长要你背诵一些古诗,这个首先应该肯定,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会让你们领略古代诗人读山水、读天地、读人心、读自己的美好成果,让我们的目光和情怀获得一种古典主义的陶冶。但是,如果老师和家长在背诵古诗的数量上对你们提出了过分的要求,甚至于要你们到外面参加各种比赛,你们就应该警惕了。这是因为古诗多得没完没了,而你的青春岁月却具有一去不返的珍贵。你陷入背诵之中的十七岁的夏天,再也不会回来;你消磨于古代语文迷宫当中的二十岁、二十一岁、二十二岁的大好岁月,再也不会回来。

其实我们可以让大家游戏般地回想一下,你和一些同学一起结伴出去游玩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同学他到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背出与这儿的风景有一点点近似的古诗,大家感觉怎么样?我想开始大家一定会觉得佩服,很快大家会觉得他不合时宜,影响了今天无拘无束的心情,接下来就会觉得他太显摆了,在同学当中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不公平,最后大家都不想跟他玩了。

那么我就要走到这位被大家抛弃了的孤独的同学面前,劝他几句。我会这么说:如果你的真的热心于诗,那么请记住,你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地方隐藏着诗性人格的小角落,你应该把它挖掘出来,它对你来说比五百首古诗都更重要。一旦挖出来了,你今后的人生将充满诗意。如果你想亲自动手写几句诗,那就更加不要对别人的作品倒背如流了。就好像你如果有志于做一名好的厨师,那就要一次次亲自地调味、亲自调节火候,而不要站在饭店门口,大声背诵这种城市里边上百家餐厅的长长的菜谱。谁都知道,能够把别人的菜谱背诵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一字不差的,一定不是好厨师。

节选自 余秋雨 中国文化必修课 第 27 集 从陵墓到唐诗:唐朝的诗人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