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概念回顾 5 个体利益理论

漫谈咲良田
漫谈咲良田
关键概念回顾 5 个体利益理论
Loading
/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https://tangsyau.com/podcast/mxre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第五期关键概念回顾,我们来梳理一下第二章讨论的个体利益理论。首先,我认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就是「我们怎样过得更好」。而讨论这个根本问题可以分两步。第一步是先不考虑不同个体的利益冲突,只讨论单个个体的利益,什么对个体来说是好的。第二步才是以此为基础去讨论怎样公平地解决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注意在这条思路下,价值问题是基于利益来讨论的。而我们常常听到的道德观点就是大公无私,就是对别人好,这样的观点跳过了关键的第一步,没有先弄清楚个体利益到底是什么。也过于轻视第二步,我们要更仔细地讨论不同个体之间的利益应该怎样权衡取舍,而不是简单地推崇舍己为人。

我再重复一遍。第一步是弄清楚个体利益是什么,第二步是公平地解决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弄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就会明白「怎样过得更好」这个伦理学的根本问题。

理清思路之后,我们再专注于第一步,也就是探讨关于个体利益,或者说关于自我利益的理论。Derek Parfit 在《理与人》(Reasons and Persons, 1984) 这本名著的附录里归纳了三种关于自我利益的理论。我认为前两种观点更加基础。为了避免错误的联想,我在中文里重新命名为正负感受论 (hedonism, hedonistic theories) 和愿望满足论 (desire-fulfillment theories),简称感受论和愿望论。感受论的核心观点是,过得好就是正面的感受多、负面的感受少,粗略地说就是快乐多、痛苦少。愿望论则认为,过得好就是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过得不好就是想实现的愿望实现不了。

感受论和愿望论都是基于个体自身的标准:自己判断感受是正面还是负面,自己设定愿望、判定愿望是否实现(这里我略过了 2.1 节中讨论的外部标准的愿望论)。而第三种理论是采用外部标准 (objective list theory),例如有人认为过得好就是追求卓越,拥有知识、名誉、创造力、好的亲密关系等等,过得不好就是生活中充斥着欺骗、诋毁、背叛,没有自由和尊严……这种外部标准论更接近生活常识,但是缺少哲学讨论穷根究底的精神,没有回答制定这些标准背后的理由。你认为的黄金标准,其他人未必认可。而要解释和辩论制定标准的理由,恐怕还是要回到感受论和愿望论。

虽然感受论和愿望论都立足个体本身,日常生活中感到快乐和实现愿望也经常重合,但它们也有明确的区别。我们会经历不期而遇的快乐,例如第一次听到风铃声就觉得很开心;也会经历如愿以偿但并不快乐,例如终于如愿拿到了大项目却发现失去了工作的热情。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认为只要有快乐,愿望满不满足似乎没有那么重要;但如果没有快乐,即使满足了愿望,也不符合我们的利益。

感到痛苦和没有实现愿望的关系也是类似。有些并不重要或者有些遥远的愿望没有实现并不会明显让我们难受;而有一些痛苦,比如牙疼,比如遇到蛮不讲理的客户,虽然谈不上没有满足愿望,但就是很难受,和我们的利益相背。愿望的不满足不足以解释所有的痛苦,而所有的痛苦都和个体利益息息相关。用目的 (end) 和方法 (means) 的关系来说,快乐和避免痛苦更像是人生的目的,而实现愿望更像是其中一种方法。我们在设定短期长期目标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到这层关系。

除此之外,我还认为,相对感受来说,愿望是片面的。此刻的愿望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个。就算让我仔细思考接下来想要实现哪些愿望,我也很难把未来的生活规划得面面俱到。但是感受不是,感受更加全面,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感受。感受也没有愿望那么容易改变和控制。你可能今天还特别想买某个东西,明天就不想要了;但你今天喝起来很苦的药,明天喝也很难变成别的味道。可以说,愿望更加自我,很多时候可以随心所欲;而感受有更多自我和外部世界的结合,受到外部世界的更多限制,很多时候也可以检验我们的愿望是不是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尽管感受论会遭遇不少需要澄清的误解,我仍然认为感受论是解释个体利益最好的理论。

这期关键概念回顾就到这里。如果想要回顾「漫谈咲良田」正篇中的对应部分,可以重点看看 2.1 和 2.2 这两期节目的文稿。下期我会继续探讨感受论需要澄清和回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