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概念回顾 6 感受论

漫谈咲良田
漫谈咲良田
关键概念回顾 6 感受论
Loading
/

作者:唐逍

Cover Art: Gracile

如您使用的平台有字数限制,可点击或复制以下网址查看全文文稿。

https://tangsyau.com/podcast/mxrf

欢迎收听「漫谈咲良田」。

第六期关键概念回顾,我们接着上一期的个体利益理论,重点回顾感受论。感受论的主张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认为感受是价值判断的唯一依据,好的生活就是正面的感受多、负面的感受少。但是理解感受论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要把感受真正放在价值判断的唯一依据这种排他的终极位置;一是注意感受不是随心所欲的,比起天马行空的直觉和愿望,我们实际感受到什么会有更多的限制。接下来,我会回应两个反对意见,再做两个观点辨析,这些反驳和辨析都和这两个关键点密切相关。

第一种反对意见是认为有一些价值不能用感受来解释。比如 Robert Nozick 让大家设想,有一台完美的体验机,让你感受到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为你提供一切美好的感受。然而很多人会觉得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想一辈子待在体验机里。所以,好的生活并不只是好的感受,还有真实和意义。在「漫谈咲良田」的 2.3 节,我通过介绍体验机的变种实验来说明,只要虚拟世界的感受足够好,其实很多人也不一定会选择真实世界。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大多数人的朴素观念往往认为价值是多元的:快乐有价值,真实有价值,善良有价值,成就有价值,等等。而感受论主张的是,这些多元价值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感受。真实为什么有价值?简单地说,因为真实可以让我们的感受更加融贯,对维持正面体验很有帮助;虚假和欺骗可能让我们作出错误的预测,导致负面的体验。如果一种真实和感受无关,那它就没有价值。比如我走过公园的一条小路,路上有很多树叶。我踩过了多少片树叶这个叙述是真是假,可能和所有的感受者都没有什么关系。类似这样和感受没什么关系的真实就缺少价值。更进一步还可以追问,我们怎样判断什么是真实?我们不能站在像上帝那样的超越视角来判断真实,我们对真实和虚假的判断只能依据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其他的价值也是类似,把它们和感受放在一起,我们往往能发现,最终是感受在赋予价值,而不是相反。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判断,在这里我只能点到为止。

第二种反对意见是感受论主张的价值观违背了传统美德。传统美德通常推崇节制,推崇适度。很少有思想家说快乐的感受值得追求。这可能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追求快乐,不需要强调。需要强调的是沉溺享乐、不懂得长期规划会把人生过得一团糟,所以要懂得节制和适度。一方面,传统道德往往不太关心单个人过得好不好,更关心社会的稳定秩序。另一方面,很多人不会仔细区分感受和愿望。如果认为好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愿望,或者贬义地说满足欲望,那可能就会陷入满足欲望会空虚、没满足欲望会痛苦的境地。而感受论关注的不是你想要什么,而是你已经获得的正面感受。如果你满足欲望之后感到的是空虚,说明你误解了自己,还不知道什么会让自己快乐。感受论主张的不是盲目追求那些理所当然的目标或者突发奇想的愿望,而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让自己快乐的事,在不断了解自我的前提下,让自己尽可能多地处于正面感受的状态。

接着我们来做第一个观点辨析,好的感受有没有高下之分。我想常见的高下之分有三种:分高雅低俗,分内行外行,分复杂简单。高雅的艺术和低俗的娱乐都能带来好的感受,但有人会认为阅读古典名著得到的快乐在品质上远远超过看网络爽文。这种判断可能出于两种不同的依据。一种观点认为,古典名著是探讨复杂的人性,网络爽文只是简单粗暴地刺激当下的情绪;比起粗暴地刺激情绪,探讨复杂的人性显然是更高级的快乐。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这样来评判感受的高下之分,那就引入了感受之外的其他标准。我们应该只用感受的标准来评判,要看每个读者自己的实际感受。有些读者根本看不下去古典名著,也有些读者无法被网络爽文吸引。读者实际获得的快乐,无论是从哪里获得的,是深刻的还是轻松的,都是快乐。接受高下之分很容易助长自我膨胀的优越感,非常值得警惕。更谨慎地做法是从感受的标准推测不同作品对读者的长期影响。例如有些文学作品会让读者更加理解真实的人性,思考不同群体面临的社会问题,长期来看可能会比另一些作品更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好的体验。又比如多样的艺术形式会提供更加丰富持久的正面感受,也方便我们在不同时间安排不同的方式享受生活。我认为类似这样的理解比高下之分更安全也更容易验证。

最后我们来到第二个观点辨析,决策偏好能不能代替实际感受。传统经济学认为感受难以测量,于是用容易测量的选择偏好来代替感受。一些道德哲学也把偏好看作比感受更加根本的价值,认为好的生活就是让个体的偏好得到满足。但我认为决策偏好显然不能代替实际感受。比如我在选择买哪台洗衣机的时候,考虑的是品牌、外观、功能、别人的推荐意见,但这样的决策偏好并不能代替日常的使用体验。我的体验应该是每次看到它的感觉,它能不能顺利把衣服洗干净,会不会出各种意想不到的故障——感受论提醒我们不能忽略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体验。在追求某个未来的目标时也是同样。理想的状况是既能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最后也能实现目标,整个过程和结果都充满正面的感受。如果很难做到,就需要权衡要不要调整目标或者调整实现目标的方法,尽可能多地追求持续稳定的正面感受。

通过这些反驳和辨析,希望大家对感受论的两个关键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感受论主张感受是价值的根本依据,并且强调这种感受是实实在在、点点滴滴发生的,而不仅仅是头脑中的观念、预测或者想象。如果希望回顾体验机有关实验的讨论请看「漫谈咲良田」2.3 节的文稿,其他部分的详细讨论可以查看 2.4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