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原为 唐逍 在知乎问题 有个学生跳楼,留下一篇解释自己行为的遗书,里面的理论问题出在哪? 下的答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656981/answer/15770399
点击查看遗书原文
–
受邀答题。
我对这件事的了解仅仅只有这里看到的这封遗书,提问者也主要想问里面的分析有什么问题,所以我的回答也主要就文章谈文章。
但我还是忍不住先说一句。我的确对自杀者的心理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我真的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得很正常(指在除了会思考人生意义之外在生活中和别人并没有太多不同)的人会仅仅因为这些思考就终结自己的生命。我猜测他终结生命的原因首先还是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活得不痛快、不开心、不充实,是因为这些负面感受和体验才使他如此彻底地反思死亡的问题、人生意义的问题(虽然他三年前就想过这些问题,但想得更彻底恐怕是后来的事),而最终的答案又反过来为他终结生命的念头找到了一个(对他自己而言)强有力的理由。人总是会为自己的行为,无论是做过的、正在做的还是将要做的,找到理由和依据,这个工作甚至在很多时候不需要有意识去做,自然而然就会完成。
(1)
文中反驳的第一种价值观是:个人存在是为了集体、为了整个人类。
作者说这个观点必须回答「整个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对的。如果说个人的意义是为了集体、人类,那么当然要回答人类的意义是什么(其实还需要回答为什么个人的意义只是为全人类做贡献,不为人类做贡献的人就没有生存的意义吗等等问题)。
至于作者认为「貌似所有人都支持这个观点」显然是受了政治教育的毒害……
(2)
然后作者发现,全人类存在的意义也找不到,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都找不到。在论述这一点之前,作者说了一下自己对「意义」的理解。他说:
在讨论 A 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到一个 B。A 的意义就是 A 对 B 的意义。即,A 要对 B 做某件事,成功之后,我们才说 A 具有了意义。
这里的「意义」和「价值」基本上是同义词。我就直接从价值来说了。价值一定是 A 对 B 的价值,而不是 A 本身的价值。这一点作者是对的。至于「即」后面的解释,要成功地做某件事这种界定很粗糙也很模糊,我就不评论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后面也可以用。比如我吃了一个苹果,觉得很好吃,也很解渴。这个苹果对我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我可以说它对于我的价值就是让我吃得很快乐,让本来口渴得有些不舒服的我变得舒服了等等。
(3)
继续作者的论证。作者想找到所有生命体的意义,于是给出了两种可能的答案,一个是非生命体,一个是生命体本身。
作者说如果所有生命体的意义是为了非生命体显然是荒谬的。嗯。我也这么想。并且这样一来还要回答非生命体的意义是什么。
那么还剩下一个选项就是生命体本身,生命是为自己存在的,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能获得更好。这个结论似乎没有问题吧(其实是推不出的,稍后再说)。但作者又说了,更大的悲剧是宇宙终将毁灭,所有的生命都不会永恒存在。作者认为这等同于我们连为自己活下去这个目标也无法最终实现,更别提活得更好了。「难道我们要再一次失去存在的意义?」
到这里我可以把上一节的苹果的例子拿出来了。那个例子里,苹果对我有意义是没问题的吧。但苹果被我吃掉了,它不存在了。我迟早也会死掉,我也不存在了。但问题是,苹果会因此没有意义吗?也会,也不会。会是说,如果我都死了,那么在这个时候这只早就不知道变成什么了的苹果当然就没有「对我而言的」意义了。不会是说,无论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我吃苹果这一刻,这一段时间里,苹果对我有价值是确定的。无论后来发生了什么也不影响这一点。
价值和意义一定是在特定时刻出现的。如果认为价值只是永恒的,是不能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消失的;那么换句话说,在我们所经历的一点一滴的生命过程、甚至包括你可以想象的任何时间的任何情况都不会有价值的存在。具体的事都是有具体的时间的,只有抽象的语言思考才会有永恒这种东西。这种永恒的价值只能存在于抽象的思考中,举不出一个例子。如果人们对价值的理解是这样的,那我觉得价值就成了一个找不出任何一个具体事例的纯抽象概念了。
捎带说一下之前提到的那个「推不出」。价值关系必须是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推出「所有生命体」的价值只能是「非生命体」或「这个生命体自身」。比如还可以是生命体 A 和生命体 B 之间互相有价值呢?这是作者思考是陷入的一个语言陷阱。
(4)
作者接下来讨论了过程和结果的问题。
我先说一下这和我上一节论证的「永恒的价值」是错误的定义有什么不同。其实我也支持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也就是不在于死亡的那一刻,也不因为最后会死人生就没有价值。但注意这个「结果」不一定是要对人生而言的,我吃苹果,吃完了结果就有了(甚至刚开始吃就可以说出结果了),不是我死掉了才有结果。这里的结果是什么,我有了好吃的感觉,我口渴的痛苦消失了,这些难道不是结果吗?这些结果就足以形成价值了。有这些就足够我说这个苹果对我有意义而不是没有价值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回答作者的思路。作者是这样论证过程不重要的。他说,我们活得再精彩给谁看呢?非生命体是没有欣赏能力的,难道我就是活给我自己看吗?
当作者这样列举的时候就再次表现出我上一节末尾说的那个语言陷阱了。他都没想过还有别人。你可以活给别人看嘛。我并不是说活给别人看这种价值观是对的,但他都没有考虑到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
(5)
唯心主义。
作者认为活给自己看,无愧于心是自我欺骗,是唯心主义。并且作者说他都很不理解为什么世界上还有唯心主义这种东西,什么都应该符合客观事实,符合科学,否则就是骗人的。
我就不从唯心主义开始讲了,我从骗人的东西开始。「感觉具有欺骗性」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吧(其实我非常反感这种「具有……性」的表达方式,但是举个反面例子就让它保持原来那样难听好了)。其实感觉本身是谈不上欺骗不欺骗的。
我们知道很多视错觉,比如两个颜色一样的方块在某个特别的图案中就让人有「这两块颜色一定不同」的感觉,比如筷子在水里会断掉,比如叉鱼的时候会误判深浅等等。但是请注意,我们看起来两块颜色不同这种心理感受是确实无疑的,看起来的确就是不一样,筷子看起来的确就是断掉的,这些心理图景(心理感受)本身并不是错的,这就是我们自己的感受。说它错了是指,我们不能因为这样的心理感受就认为筷子真的断掉了(更准确地说是认为当我们把筷子从水里拿出来之后它仍然是断的),就认为这两块颜色真的不一样(更准确地说是认为当去掉周围图案的干扰之后它们看起来仍然不一样)。如果我们这样认为了,那我们就想错了,我们想的、我们下的判断就会和后来发生的事不一样。
但请注意,这种由感觉下的判断是对另一个事物或者事件的判断,并不是对我自己感受的判断(更准确地说是对未来感受(比如我们把筷子从水里拿出来之后它仍然是断的)的预测,而不是对当下感受的判断)。有一种感受是对我们自己当下感受的「判断」(其实它更多时候不是有意识地判断),那就是常常说的快乐与痛苦,或者由于这些词被赋予了太混乱的意思,我常常用好的体验、坏的体验、平淡的体验这样的表述。
当我们获得好的体验的时候,这种体验本身绝对不可能是骗人的。因为欺骗指的是两个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认为的和实际会发生的不一样。但是这种体验,比如我吃了一个苹果的体验,是不需要和别的事情作比较的。我吃了苹果,我觉得好吃,事情就结束了。这个体验永远不会是骗人的。哪怕我过了几个小时发现这苹果有问题,食物中毒了,这些后果都不会影响我当时的那种好的体验。只有当我断定这个苹果很好吃也很健康,绝对不会让我食物中毒的时候,才可以说这只苹果的好味道把我欺骗了。但这个好味道欺骗的可不是好味道本身,而是事后的食物中毒的痛苦。好味道是不能欺骗好味道的,所以好味道本身这个体验无论如何都是确实无疑的。
世界上唯一确实无疑的就是我自己一点一滴的体验了,因为它不需要跟其它任何东西比较嘛,你怀疑它什么呢?
(6)
所以我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看法在这里也就出来了,因为我们是有感受有体验的,并且这些感受和体验是有好有坏的,这就是人生意义的基础。至于每个人的人生具体追求什么,具体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获得好的体验,那是另一个问题。关于这种以感受和体验为基础的价值观很容易遭到各种各样的误解。我在写作的时候觉得最难说清楚的就是这一章,不过我还是自信这些想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表达出来的。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于一点一滴的体验。所有更具体的价值观都必须来自这个基础。
(写完没有通读过,或许有误)
(或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