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发现」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下文原为 唐逍 在知乎问题 牛顿「发现」还是「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 下的答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966696/answer/13520024

这次要写加长版答案了。

这个问题我蛮多年前就想过。我觉得说牛顿「发现」了「定律」是不合适的,这涉及到我们对科学理论、定律的看法。

什么叫「发现」

我认为比较标准的用法有这些: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玩的地方;发现新大陆;我发现他们两个人好像有过节……总结来说,我认为「发现」这个词有两个很关键的意思,第一是「某个东西、某个事件本来就在那里、本来就存在」,第二个是「被我知道了」。那个很好玩的地方、新大陆都是本来就在那儿的,只不过有一天被我知道了;那两个人有过节是原本就有的,跟我知不知道并没有关系。

再回头来看牛顿定律(无论是三大运动定律还是万有引力定律)。当我们说牛顿发现了这些定律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定律原本就存在着。我想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印象,这些定律原本就存在,是所谓的「客观自然规律」,只不过被牛顿发现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什么是「定律」?就拿万有引力定律来说,是 (1) 那个含有物理量的数学公式,还是 (2) 这个表述「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与质点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还是 (3) 泛泛地说物体和物体之间都是相互吸引这个现象?

如果说定律就是数学公式。那这个数学公式难道是「本来就在那儿的」?如果这样想的话,大概就要说世界的运动规律是上帝用数学设计的了。这的确是一种哲学上的观点,但是这能得到证明吗?拿大陆教科书上的哲学来说,当然不承认神,那就只有说物质的运动规律从根本上说就是某种数学关系,但这只能是一种「独断」,没有确证。

再说第二种,其实跟前一点是一样的,只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更清楚地问「质点」是什么?质点是一个数理上的设定,只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只存在于我们计算的时候,还是说质点是本来就在那儿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可以问质量和距离,只不过质点更明显一些。它们都只是一些设定和观测量,不应赋予更多的实在。

第三种,如果你说牛顿发现的是万物相互吸引这个现象,发现某个现象(相当于第一次观察到某个现象)我觉得倒是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是牛顿发现的吗?扔个东西会掉到地上这个现象需要牛顿去发现吗?牛顿发现的到底是什么?显然不是这个泛泛而谈的万物吸引的现象。并且前人已经对这些现象做出过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东西会往地上掉,而火苗和空气会趋向天空,还解释了月亮为什么不掉下来,天体是怎么运行的这些现象。比如说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认为火与气的「天然趋向」是向上的,水与土的「天然趋向」是向下的,这显然就是在解释这些现象。而牛顿力学要解释的也包括了这些内容(我们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你不能说这些现象是牛顿发现的。

至此,我想我已经说明了说「发现定律」是不合适的,因为无论你把定律理解成数学形式还是某个关于物理量关系的叙述,它都不是单纯地发现,也不是本来就在那儿的东西,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设定出来的。至于说「发现了(观测到了)某某现象」则并不是牛顿的功劳,这些现象是大家本来都知道的。

那么牛顿到底干了什么?「发明」了定律?这就要再来看什么叫「发明」

发明电灯泡叫发明,发明了某种技术叫发明,这两个应该没有争议。也就是说发明的对象是「从前没有的」某个东西或者某种技术、方法。还有一点很关键,这是一个语感的问题,就是说到「发明」的时候我们似乎一般是说「技术」而不是「理论」。这是我认为说「发明定律」不合适的地方,因为似乎我们并不会说发明了某个理论。

但是说发明定律、发明理论表达了一个正确的意思:这个定律、这个理论从前并不存在,它是个人造的新东西。你可以说提出一个定律、提出一个科学理论和发明电灯泡不一样,因为这个定律和理论必须符合我们的观察,还能够做很好的预测。但是发明电灯泡其实也不是凭空想象就能弄出来的,事实上还是符合了、利用了那些自然原有的机制才弄出来的,而并不因为它符合了、利用了自然原有的机制我们就不说这是个「发明」了。(并且,我们从来不说作家「发明」了一个故事,也不说我在梦里「发明」了某个虚构的事物。似乎只有与现实相联系的东西我们才会认为是「发明」。)

这之中的微妙差异可能还可以细究,但总结说来我只是认为从语感上说「发明定律」很奇怪,要真去深究做出一个科学理论和做出一个电灯泡有什么根本区别我觉得至少不像人们之前想的那么简单。

最后我想说的就是对科学理论、对物理定律的理解,这是这个问题的关键。否则就像这里有的回答者说的那样,纠结发明还是发现没有意义。

我认为我们的基础教育给学生们的印象就是:自然规律是本来就在那儿的东西,科学家会一步一步发现它们

我觉得这是个很糟糕的想法,并且似乎造成了不是我们主动去探索自然,主动去做科学研究,而是被动地接受和学习前人、科学家已经「发现」的所谓「科学真理」。说这些科学理论、定律是被「发现」的最大的坏处就是认为他们就是所谓的「客观事实」「客观规律」也即是将它们直接视为「真理本身」。这就僵化了人们的头脑,我们就只会背公式、背真理而不会想到自己去创造新的东西,打开新的思路。

对科学理论和物理定律的理解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在这种开放的理解下才不会扼杀创造力和独立思考。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我们头脑中的模型、手头的工具,它们存在的意义在于可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各种现象,还可以用来预测怎样的条件下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也就是预测未来会观察到什么。但我们并没有理由说理论本身、公式本身就是宇宙的终极真理、终极奥秘,我们现在接受的理论只是至此我们认为比较好用的模型。如果有另一个模型也可以解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也能预测同样多的东西,那么这两个没有好坏之别的模型就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至少现阶段没有。牛顿的物理体系取代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倒不是因为亚里士多德的构造是错的,而是因为牛顿的构造更简单,并且能够更精确、更定量地解释各种现象,预测未来的事件。

说到这些又是很复杂的问题了,就不细写了。暂时写到这里吧。

写得比较快,可能细节上有些错误。

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所以你不这样做就是错的 ?

下文原为 唐逍 在知乎问题 怎样举例反驳「大多数人都这样做,所以你不这样做就是错的」  下的答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231560/answer/14418752

这个「用大多数人强暴个体」的做法一直是我痛恨的。说白了,个人选择与大多数人如何选择无关,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我干什么与别人干什么、大多数人干什么没有任何对错方面的联系。这就是完整的理由:个体优先,而不是大多数人优先。

只不过提问者是想问更直观的例子。这个其实很多了。

(more…)

「子非鱼」庄子诡辩了吗?

下文原为 唐逍 在知乎问题 关于「子非鱼」,庄子诡辩了吗? 下的答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037135/answer/13761630

这个问题可以说很多,我试着说说其中一些。可能有些讨论没有非常贴近原文,但都是与原文相关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说明一点,「快乐」是内心(个体内在的)感受而不是外在表现。

(一)

如果把惠子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看作是一个提问,是一个疑惑。
我以我的理解补充一个完整的推理:

  1. 同为人类,我可以知道其他人快乐还是痛苦。(这个前提我后面再来质疑,这里且当做是这个推理的前提)
  2. 由此类推,「同类的生物可以知道同类的感受」很可能是成立的。
  3. 所以,鱼能够知道另一条鱼是否快乐并不奇怪。
  4. 如果你是一条鱼,你说这条鱼快乐,我就不觉得疑惑了。
  5. 但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这些鱼快乐与否呢?正如我不是鱼,我就看不出这鱼到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

如果惠子的疑问是这样,那么庄子就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没有回答自己到底是怎么知道的,并且换作是谁都不可能彻底回答这个问题。即使把这条鱼换作是一个人,都无法彻底回答「一个人怎么知道另一个人的感受」「一个感受者怎么知道另一个感受者的感受」这样的问题。

虽然我们不能彻底地、确切地、准确无误地知道,但我们的确能够通过换位思考以及观察表情、肢体动作看出一个人是快乐还是悲伤或是其它的内心状态,还可以靠语言和后续行为来确认。虽然这些方式是间接的,也是可能出错的,但很多时候还是基本可靠的。

类推到鱼或者其他动物,多数动物都没有跟人类似的表情,肢体动作也和人类不一样,换位思考也不一定奏效。我们用来观察同类内心状态的办法在观察其他动物的时候往往都用不上,用得上也很不可靠,并且几乎不能通过语言和后续行为来印证。

所以,我不知道人怎么能知道鱼快不快乐,通过什么方式知道鱼快不快乐。惠子有充分的理由来问庄子何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庄子也没法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

(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语气并不像疑惑、疑问,更像是「你怎么能知道?」这种表否定的反问。惠子是想说庄子你根本不可能知道鱼的感受。

说庄子是不是诡辩也主要是在这个理解下讨论的。

从上一个部分的讨论我们得到的结论应该是这样的:人知道鱼的感受是奇怪的,因为我们找不到什么可靠的途径来了解鱼是否快乐。

但是我们找不到并不能肯定地说就一定没有。庄子说他知道鱼快乐,但就不告诉你是怎么知道的。你可以不相信他知道,但在理论上你也没有百分之百的理由说庄子肯定不知道。「庄子知道这条鱼是快乐的」是无法证明也无法证伪的一个问题。所以庄子可以玩起神秘,不告诉你我怎么知道的,而是说「你惠子自己不知道不意味着我也不知道,至于我怎么知道的,我就不告诉你!」我认为这并不是诡辩。但庄子也没有给出有说服力的答案,你可以不理他,可以说他理由不充分,但不能完全证明庄子是错的。

(三)

人看着一些动物,会觉得他们很快乐。这种感受肯定不是庄子一个人有的。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对另一种生物是快乐的感觉 ,只是「我觉得、我感受到了它们是快乐的」而不是「它们自己真的感受到了快乐」。庄子的那句话如果往这个意思上理解,就没什么问题了。但庄子那句原文(「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读起来的确像是判断鱼本身的快乐,而不是在说在我看来鱼很快乐。所以惠子的质疑是有道理的。你不能去判断另一个感受者的快乐。别说鱼了,就是人,你也不能这样做。比如有人说「学生在教室大声地朗读,是学生的快乐啊」,这只是你认为的快乐,至于这些学生是不是真的快乐,不是你想当然就能判断的。

(四)

我没觉得庄子在循环论证。如果惠子的话意思是「因为你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庄子就可以这样提取惠子的逻辑「因为你不是 X,所以你不知道 X 的 什么什么」(虽然这个提取不准确,又可以展开讨论,但我真的不想在这上面花时间)。于是庄子就可以说「因为你不是我,所以你不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至于 @Allan Qian 说这可以无限辩论下去,则可以用否定「因为你不是 X,所以你不知道 X 的 什么什么」这个逻辑作为结束。因为这个前提是错的,所以才有后面一堆事。

所以惠子没有充分的理由说庄子一定不知道鱼的快乐;而庄子也没有充分的理由向另一个人表明自己(可靠地)知道鱼的快乐。

关于植物人的伦理问题

下文原为 唐逍 在知乎问题 关于植物人的伦理问题 下的答案: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94325/answer/13277379

提问者的问题补充如下:

我外公由于中风不幸丧失了大部分思维能力和几乎全部的运动能力,至今已然一年。期间我母亲由于是独生女辞职全职照顾外公,我外婆由于每天探视以及照拂外公亦是积劳成疾。外公是非常疼爱我的,他不能自理的样子我视之心中戚戚然,时常于睡梦中涕泪聚下不能自禁……然而我却又有一个近乎大逆不道的想法。外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诶 他确实成为了亲人们的拖累不是吗? 由唯物的观点看,他应该算是阻碍了生产力?(虽然很拗口)任他死亡到底在伦理上是可行的吗?孝经上的「愚孝」是否值得践行?

首先我不认可生产力的标准。我认为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他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及受他影响的他人的感受和体验。我的分析以个人体验作为标准。

我不太清楚中风和植物人的具体情况,但你说是丧失了大部分的思维能力,听起来应该是还可以认识人、勉强对话,这样的情况离植物人还有很大的差别。

持续植物人状态(PVS, 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是只有自主呼吸和心跳(因为脑干尚可正常工作),但大脑皮层基本或完全损坏,如果完全损坏,按照现在神经科学的理解这样的人不会有感觉和意识,因为感觉和意识都必须依赖大脑皮层。那么永久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已经没有活着的「体验」,他虽然还有呼吸和心跳,但我认为除非他能有朝一日醒过来,否则他就没有活下去的意义。而这个时候停止维持生命的措施、让他自然离开人世不会让他感到痛苦,再加上维持生命措施的费用会给整个家庭带来巨大负担的考虑,我认为这么做是很好的方式。

这在伦理学上被称为「听任死亡」(allowing someone to die):认定继续治疗没有效果,于是停止使用维持生命的医疗器械。

但听任死亡也有一个地方容易遭到反驳:即使是 PVS 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说他就一定不会醒过来,毕竟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太少。判定一个只有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植物人不再有活下去的意义的理由并不充分。说不定有朝一日就有新的治疗方案让他醒过来。但毕竟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为了这种可能性付出一家人的积蓄和精力未免太过了。一个人的生命的价值并不是高于一切的。

说了植物人这个极端的情况,再来说说一般的情况,老年人、身患重病、治愈希望渺茫但还有些许意识、也能感觉到快乐和痛苦的情况。

如果患者还生活得不错,时不时(哪怕是很少的时候)你还能看到他在享受生活的乐趣,比如还能和家人一起谈笑,并且持续治疗也并不是让他感到痛苦的那种治疗,那么就没什么理由停止治疗任由他死亡。

但可能更多时候是患者也很痛苦,已经没有办法获得生活中的好体验,持续治疗虽然能维持生命,但无非是延长他痛苦体验的时间,并不是给他获得快乐的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认为维持生命的做法就缺乏意义了。但同样的问题还会出现,我们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判定治疗一定是无用的,一定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停止治疗总会让人觉得于心不安。

除了「听任死亡」之外还有「仁慈助死」(mercy death)和「仁慈杀死」(mercy killing)两种争议更大的做法。仁慈助死是患者提出要求结束他的生命。仁慈杀死是患者没有提出要求,但有人认为他这样活着已经没有意义了,就采取行动结束了他的生命。我就不展开说了。

总结来说,我认为一个人在「永久无感觉无体验地」或「只剩下痛苦体验地」活着的时候,死亡就并不是一件坏事。无论是自己选择的死亡,还是由别人选择的死亡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道德问题。其中的问题只是如何判定「永久无感觉无体验」或「只剩下痛苦的体验」,没有人有足够的能力准确判定这一点,所以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在很多时候是不被允许的,因为可能会有人别有所图或是做了错误的判断。听任死亡则没有太多问题。

另外,延续他的生命和延续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可以权衡的,没有理由认为延续患者的生命具有高于一切的绝对价值。所以亲人付出的精力和医疗费用应该和治愈的希望做权衡考虑。

这篇答案里面「个人体验」的视角是我自己的,「听任死亡」「仁慈助死」和「仁慈杀死」的区分来自 Jacques Thiroux 的《伦理学与生活》(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一书。这本书里有一些更详细的讨论,介绍了一些植物人的案例,还介绍了美国的《患者自决法案》(PSDA)和预留医疗指令等解决病人是否继续治疗、延续生命的一些方式。


2011 年 10 月 27 日第一次回答
2013 年 9 月 21 日有少量修改
2013 年 10 月 24 日有少量修改

直角引号「」的来源查证

这是一个在知乎上提出的问题,原问题链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19867627

我在日文维基里查到一些线索,不过我读不懂日文,只是猜,分享一下我的猜测:

在日文维基的括弧词条对「鉤括弧」(即直角引号)有这样的介绍:

旧来、人の会話部分を書く際に文頭に置かれた「庵点」と改行を示す記号の「鈎画」の間とに囲まれていたところから、会話の箇所を囲む括弧として鉤括弧が出来たと言われている。

这里就提到了「庵点」,再到庵点的词条里去看,庵点好像是原来日文中用来表示唱歌的起始的符号(词条页面有张图,即文末),而近代(我想对日本来说是明治维新时期吧)开始使用的直角引号「就是来自庵点。

庵点は近代になって『「』(始め鉤括弧)の元にな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る。

做古籍字体数字化的 @厉向晨 找到的直角引号中文文献最早也是民国时代的,所以很可能直角引号是来自日本。

根据后来这个知乎问题的最佳答案,中国出版物中最早使用直角引号是在清末王煜初(炳耀)所著的《拼音字谱》(1897年出版)中,而这位作者正是从日本引入这个标点符号的。

– 以上内容编辑于 2011 年 12 月,以下是十年后的更新 –

今天(2021 年 2 月 2 日)被正在写博士论文的同学搜到这条答案,又去找了以下资料。看到了京都大学人类学教授木村大治 2011 年(正好是我十年前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出版的『括弧の意味論』,相关段落大概意思是:

「括弧」这个译法(这个称谓)是在清末中国的传教士翻译数学书的时候提出来的,后来传到了日本。因此,「鉤括弧」这个称谓也只能是这之后出现的词汇。但是通说认为,钩括弧这个符号本身,在明治时期之前就有了,也就是上文说的「庵点」和「鈎画」。但其实用法上跟现在的引号还是不一样,比如引用会话的时候只有开头的“「”而没有结尾的“」”。像现在一样使用的直角括号大概要到明治二十年代(1887—1896 年)才出现。作者推测直角引号变成现在这样前后括起来的形式,可能是受了外来的圆括号的影响。

Dropbox: 文件备份与同步

这大概是全球最好的同步服务,也是一个曾经被墙的服务,现在似乎已经解封了。即使不用 https ,直接在地址栏输入 dropbox.com 也是可以访问的,所以或许大家可以比较安心的使用这个服务,虽然再次被墙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上图为 Dropbox 的 logo,直接链接自 Dropbox。
如果能看见就说明你可以访问 Dropbox ,看不见估计就是又被墙了。

使用 Dropbox 的三大需求

我最开始寻求这样的备份或同步服务是因为对面女生宿舍一个晚上掉了十多台电脑,于是我觉得有些重要的数据还是要放在云端的好,即使笔记本、移动硬盘、U盘什么的都掉了,还能够在服务器上找回来。这是第一个需求:备份文件,防止机器被盗、文件误删等等

其实我对同步的需求很少,因为并没有在两个地方、两台电脑工作。但是我妈就不一样,她在单位上做一些电子表格,然后用U盘拷回家,在家里继续工作、修改之后又拷到单位上去,这样就出现了同步的需求。Dropbox 这样的服务就可以实现自动同步,不需要人为地用U盘拷来拷去。所以第二个需求是:在不同地方、不同电脑之间同步文件,省去人工拷贝,一切由软件自动完成

既然 Dropbox 可以备份文件、在不同电脑之间同步文件,那么备份和同步的这些文件就一定会储存在云端、也就是服务器上,更重要的是在云端保存的文件会记录每一次修改,也就是保存每一个「历史版本」。比如今天下午我创建了一个文档,保存了,自动上传到了服务器上,这是第一个版本。晚上我打开这个文档修改了一下,保存,第二个版本又上传了。在我的本地电脑来说,第二个版本覆盖了第一个版本,如果没有使用另外的名字保存,第一个版本就找不回来了。但是服务器上却保留了这两个文件,你可以在历史版本(previous versions)中查看它们。Dropbox 可以保存无限多个历史版本(我最多历史版本的文件已经存到了近60个,并且没有看到任何网友发现了 Dropbox 历史版本的数量限制)。不仅如此,即使你在本地把某个文件删除了,Dropbox 服务器上仍然保留着这份文件。这就是第三个需求:留下每一个历史版本,轻松回到以前的版本,也不用再担心误删

2011.5.2 更新:

之前我的理解有误。我以为 Dropbox 会保留每一个历史版本并且没有数量限制,永久不会删除。但今天才知道没有数量限制是真,但并不会永久保留,而只是保存30天以内的历史版本和已删除文件,30天以外的版本和已删除文件就会删除。当然这对于恢复文件来说时间肯定是足够了,没人会想回到一个月前的历史版本吧……但是对于存档来说可能还是不能满足一些人的要求。如果你希望永久存档,保存每一个历史版本,需要升级到 Dropbox Pro 付费账号,然后设置开通 Pack-Rat account extra 。官方的说明在此:http://www.dropbox.com/help/115

历史版本的功能是非常有用的,任何一份并非一次性完成的文档,有了历史版本的功能就会显得保险得多,你不会担心一个误操作删掉很多内容然后还悲剧的覆盖了之前的文档保存了,也不用担心做了一些修改之后又想回到原来的版本……如果你从前就有把每一次的版本用不同的文件名保存的习惯,那么有了 Dropbox 你可以不必再这样做了,只要直接保存,Dropbox 会自动为你保留之前上传过的版本。(我还利用这个保存输入法词库文件、Chromium 收藏夹导出文件等等。)

Dropbox 的工作方式

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 Dropbox 是怎样工作的,这次我就不讲具体的操作层面的东西了,只是说一下它怎么运作的,一步一步介绍操作没什么意思。

首先你需要在 Dropbox 注册一个账号,直接去 Dropbox 注册会有 2GB 的免费空间,此外 Dropbox 为了鼓励用户推广这个服务,有一个邀请机制,如果你通过已注册用户的邀请链接注册 Dropbox,比如通过我的邀请链接(http://db.tt/M4kd3eX)注册,那么你和我都会获得额外 250MB 的空间,也就是你会获得 2GB + 250MB 的初始储存空间。特别注意的是,历史版本和已删除文件虽然也保存在服务器上,却并不占用你的空间。(有人可以邪恶一下……)

接下来是下载 Dropbox 软件。在 Dropbox 首页 就有下载链接,但是也许是因为 Dropbox 还遭受着一些封锁,直接下载好像会失败,那么,可以通过这个链接下载 Dropbox 软件:https://cdn.dropbox.com/Dropbox%201.0.10.exe 。可以放心,这也是官网的下载地址,只不过用了 https 加密安全协议。

下载好之后安装它,初次运行应该会让你输入账号和密码,然后选择 Dropbox 文件夹的本地保存地址(比如存放在 E:Dropbox)。

接下来介绍一下 Dropbox 的备份和同步方式,它是通过一个文件夹来实现的,你把要备份和同步的文件都放到这个 Dropbox 文件夹里来,然后 Dropbox 软件就会自动把它上传到服务器,只要 Dropbox 在运行(默认设置是开机自启的),不需要任何人工干预。如果只是备份就到此为止了。如果还需要在另一台电脑上同步,那么只需要在那台电脑上也安装 Dropbox,输入自己的账号密码,选择 Dropbox 的本地存放地址,Dropbox 软件就会自动把你的文件下载到这第二台电脑上来。这是一个一劳永逸的设置,只需要第一次设置一下,以后就不用管了。

Dropbox 运行的时候会在系统右下角显示一个托盘图标,图标的形状就是那个蓝色的打开的盒子(见这篇文章开头那张图片)。这个图标的右下角有绿色背景小勾时说明上传下载都已完成,如果是蓝色背景的双箭头就表示正在传输数据、正在同步。右键单击这个图标可以在弹出菜单里看到现在的状态,也可以进行一些设置(比如在这台电脑只同步某一些子文件夹而不是全部,比如上传下载速度的限制等等)。当然,最常用的命令还是这个右键菜单里的「Launch Dropbox website」,访问你的 Dropbox 网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已经上传到服务器上的你的文件,也正是在这里你才可以查看各个历史版本(在某个文件那一行单击(注意不能单击文件图标和文件名、单击它们就打开文件了,在它们右侧的地方单击即可),选择「Previous version」,如下图)

也正是在这里你才可以查看已删除文件(在文件夹列表的上方找到 Show deleted files 按钮,如下图)

在最上方的点选 Events 页面,还可以查看你从使用 Dropbox 第一天开始的文件添加、编辑记录,非常详尽。

还有一些关于 Dropbox 的内容简单提一下:

分享的功能:用 Dropbox 把某一个文件夹共享给朋友也是很方便、很自动的。

大文件修改后上传并不会重新上传整个文件,Dropbox 会找到你修改的部分,只上传修改的那一小块。(Dropbox 有很多强大的功能只是藏在幕后,并没有把它们拿来向用户炫耀,但是长期使用的用户会感受到很多体贴的地方。)

另外,Dropbox 也是可以在手机上使用的,有 iPhone/iPad, Android, Blackberry 的版本。操作系统方面支持 Windows, Mac 和 Linux 。

虽然 Dropbox 现在还没有中文界面,但如此简单的一款软件,即使是英文界面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门槛。不过它有一款同类软件 Sugarsync 是有中文版的,但是在使用上有些许区别,功能限制上说,SugarSync 只能保存5个历史版本,不过这也很不错了。

最后,有兴趣去注册 Dropbox的,请使用我的邀请链接 http://db.tt/M4kd3eX

TeraCopy: 更靠谱地拷贝文件

TeraCopy – Copy your files faster and easier

官网及下载:http://www.codesector.com/teracopy.php
更新日志:http://blog.codesector.com/category/code-sector-software/teracopy/

什么最不靠谱?我想 Windows 文件拷贝的剩余时间可能会榜上有名。不仅是剩余时间计算的问题,Windows 自带的拷贝功能不可以中断也是个问题。除此之外,数据传输的速度也是可以提升的。而这些功能可以靠第三方软件来实现,这里介绍其中一款,TeraCopy。

我最初使用 Teracopy 是因为自己的外置硬盘某个磁头出现问题,导致拷贝速度极低,当时一度准备花五六百块钱在数据恢复中心做一个镜像来避免丢失数据。(当时还写了一篇「西数1T外置硬盘读写速度突然变慢」介绍用 victoria 检测硬盘问题的博文)看到 TeraCopy 的软件介绍里说它对磁盘读取做了相关优化,抱着希望用它把数据转移出来,最后果然不负期待地实现了数据拷出。我也省了做镜像的昂贵费用。

当然,TeraCopy 不仅是用来救急的。(拷贝 GB 级甚至数十 GB 级别的数据时,TeraCopy 及其同类软件会比 Windows 自带功能可靠得多。)此后我一直用它代替 Windows 的文件拷贝功能。进行软件设置后,还是像原来一样复制粘贴操作,自动用 TeraCopy 来进行,不需要手动打开这个软件,非常方便。

这就是 TeraCopy 的界面。你可以把文件拖到这里(这个窗口默认 总在最前),然后选择目标文件夹,然后选择复制(Copy)还是移动(Move)。如果是一个文件夹或其他有多个文件的情况,点击左下角的 More 之后会显示文件传输的具体进度。

但刚才已经提到,也许让它集成在 Windows 里自动调用才是更方便的使用办法。为此我们需要做一些设置:

More -> Menu -> 「Preferences…」

在 Use TeraCopy as default copy handler 前面打上勾。

而这里的子选项 Only when Scroll Lock is OFF 意思是如果你打开了 Scroll Lock (这就是台式机键盘右上角三盏灯除了小键盘、大小写之外的另一盏最陌生的,如果此前你不知道它,在键盘上找找还是能找到这个键的),那么就不会使用 TeraCopy 来拷贝文件了。

什么时候需要这样做呢?也就是什么时候用 Windows 自带的文件拷贝会更方便呢?据我的经验一是在涉及需要管理员权限的系统文件夹数据是,TeraCopy 似乎会无法工作;还有就是 TeraCopy 虽然擅长拷贝,但移动文件的功能似乎还是 Windows 自带的功能比较快。

在上面那个对话框里的右侧,可以选择语言(Language),里面有中文简体、繁体,但是我这里选择后显示效果是句末有乱码的。

TeraCopy 就介绍到这里吧。

一篇文章介绍了包括 TeraCopy 在内的 Five Best Alternative File Copiers,在此可以看到同类的另外四款文件拷贝软件。

Five Best Alternative File Copiers:
http://lifehacker.com/5280976/five-best-alternative-file-copiers

Photoshop 图层缩略图的显示设置

针对的困扰:

虽然 Photoshop 的图层面板可以显示缩略图,但对某些小元素图层很可能看不清缩略图(如下图),而看不清缩略图如果又没有命名的话,恐怕找起图层来就困难了(可用的方法是按住 Alt 键单击 眼睛 让 Photoshop 单独显示该图层 再点一下恢复原状,但这样一个一个找也挺麻烦的)。

解决的办法:

  1. 使用更大尺寸的缩略图;
  2. 默认设置是让缩略图显示全图,可以改为只显示这个图层,这样小元素就不会看不见了。

这两个调整都在图层面板的面板选项(Panel Option)中完成。

具体步骤:

上图就是在设置之前的图层显示状况。这是前段时间做的一份三国杀DIY武将牌,里面会有一些小元素图层,如上图中的 logo, name, Layer 4 copy 三个图层就基本上看不见缩略图是什么,只看得见满是灰白格透明色。

单击图层面板(Layers Panel)右上角的按钮(图片中用橙色圈出),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倒数第三项 Panel Options… 就可以看到以下这个对话框。

三个向日葵图片很明显就是调整缩略图大小的了。

而 Thumbnail Contents 下的选项(因为不方便查中文版的翻译这里就不乱翻译了,用中文版的朋友应该很容易从上面的截图中找到对应的设置),默认的 Entire Document 就是让缩略图显示整个图片,或者说显示这个图层在整个图片文件中的相对位置。而如果选择 Layer Bounds 那么缩略图就只显示这个图层边缘以内的内容,小元素就只显示小元素本身,而不会显示成满屏的灰白格。

很自然地,这两个设置都分别有其利弊,需要我们考虑自己的情况进行取舍:

缩略图大,图片自然是能看清了,但如果图层很多,同时显示的图层就变少了,把滚动条滑上滑下很不方便。

只显示图层本身的内容而不显示相对位置有时候也会困扰,比如有同样内容的几个元素被放在图片的不同地方,如果不显示相对位置,也就不知道谁是谁了。

下面这张截图是我选择 中 缩略图大小、Layer Bounds (只显示图层内容本身)的结果(显示较大的缩略图后,相应地把图层面板拉宽会顺眼一些):

这样设置小元素已经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不必再用 大 缩略图大小。

还值得注意的是:

  1. 虽然我们已经选择了 Layers Bounds 但我们会看到蒙板并不会受影响,比如 name 图层的蒙板,还有 shape 1 。
  2. 刚刚只说了小元素显示的问题,会从之前的满是灰白格透明色变成小元素本身;那么大元素呢?从 Layer 7 这个背景图层可以看到,超过图片尺寸的大元素会完全显示,而之前在 Entire Documents 选项下,只会显示这个层在图片文件尺寸内的部分。

最后再放一张大缩略图的效果吧。

在做简单的照片调色,或图层不多的合成时,也许大缩略图会给人很舒服的感觉。我最初也是看到 Lynda.com 某个讲师用了大缩略图感到很不错,才找到这个面板设置的。

DiskSavvy: 文件大小与类型统计

DiskSavvy – Disk Space Analyzer
官网及下载:http://www.disksavvy.com

如果你想整理自己的文件,或是想删掉一下占用很大空间的东西,但是又苦于不知道那么多文件夹里的文件是哪些占了很大的空间,或者想一览每个文件夹的容量,那么这款分析软件就很可以发挥作用了!

这款软件可以用来分析某个目录(可以是整个分区也可以是某个文件夹)下的文件状况。

如上图所示,会有上下两个列表。

上面的那个是按照所占空间排序的,不仅可以看到这个文件或者文件夹占了多少空间,同时可以看到文件夹中的文件数量,以及这个文件夹所占空间在整个目录的百分比。(如果双击文件夹进入二级目录,看到的百分比是相对于子目录的。)这样能够很方便的看到到底是哪些文件在占用大量的硬盘空间。找到要删除的文件就可以右键删除。(小心的是,这里的删除命令经过回收站如果要保险起见,可以右键选择打开目录,然后在 Windows 资源管理器里删。)

下面的列表是按照文件类型所占空间排序的。你能够清楚的知道在这一目录下是哪类文件占用了很大的空间,以及每类文件各有多少个。

要得到这个结果首先需要指定某个目录,然后给软件一段时间让他扫描,不过时间不会很长,比起我用过的另一款软件来说这款已经很快了。并且它是免费的(有单次扫描文件数的限制,但通常不会达到那个限制)。

这个软件出自 Flexense 。Flexense 还有另外一些文件工具(比如用于文件同步和查找重复文件),可以到这个页面查看:http://www.flexense.com/products.html

NexusFont: 字体预览和管理

NexusFont
官网及下载:http://www.xiles.net/

预览字体不是一件简单的事。Win7 系统本身的字体预览其实还是不错的,能够智能识别语言种类给出相应的文字预览:

但如果想要让这些众多的字体显示自定义的文字内容,系统自带的字体预览就无能为力了。我记得以前有 字体试衣间 等别的软件,但是用起来还是觉得不太顺手。今天我到网上搜索相关的软件,找到了这款 NexusFont ,用它来预览我刚刚到手的 华康金蝶 2010 数百种各类字体,感觉非常好用。在此分享给大家。

NexusFont 是一款免费软件,出自一位韩国作者 Noh JungHoon (노정훈) 。

打开 NexusFont 之后会看到一个非常典雅的UI,这是我从前用过的所有字体管理软件都不及的。

在左侧我们会看到 LIBRARY 下有 Installed ,点击那里就可以查看系统中已经安装的字体。如果要查看没有安装的字体可以新建一个组(Group),默认已经有一个 Sample Group ,在这里点击右键可以添加文件夹(Add Folder),找到字体所在的文件夹就可以了。(要添加子文件夹中的字体,可以在 view 菜单中选择 Include subfolders 。)

在中上方可以自己输入要求字体显示的字样。默认的是两行英文,我已经改成了三行字,前两行分别为简体繁体,最后一行保留经典的英文字体样本不变。这样我就可以看到华康的这些字体,哪些是只支持繁体字,哪些是简繁皆可,哪些是只支持简体字的。正如上图一般,前两个字体是只支持繁体字的,第一行的简体的 飞 和 银 没有正确显示。而下面两个字体简繁都得到了正确的显示。另外,日文、韩文等等都可以在此输入,检查字体是否支持相关语言,也可以检查英文字母和日文假名是否为比例字宽(P类和G类字体)。总之这里的自定义很方便预览各种状况。

右上角搜索字体的功能也非常好用,比如我可以输入 DF 找到华康的字体, FZ 找到方正的字体,输入 P 可以找到比例字宽的字体等等。

另外,默认情况下,反锯齿是没有开启的。在 View 菜单下,和右侧的 aa 按钮,以及快捷键 Ctrl+T 都可以打开反锯齿。

在 View 菜单下还有 UI Language 的选项,有中文语言包。

以上是字体的预览部分,对于字体的安装我再简单说说:

在字体预览的左侧有一栏有windows徽标和空圆圈的地方可以选择需要的字体,左键选中某一个字体,右键弹出全选/取消全选的菜单。

选中需要的字体后,在显示预览字样的地方(而不是上一段中提到的那个选字体的地方)点击右键,会看到安装字体、复制/移动字体等等功能。这里只说说安装字体。

点击 Install 之后我们会看到一个选项对话框:

前两种方式分别对应直接安装和以快捷方式安装,如果对这些不了解可以往下看:

第一个选项 Copy files to the system fonts folder 会把字体文件拷贝到系统盘的字体文件夹(C:WINDOWSFONTS)。这是默认的字体安装,相当于在 Windows 资源管理器中对字体文件右键选 Install(安装) 。

第二个选项 Leave files where they are 其实就是以快捷方式(捷徑,shortcut)安装字体,字体仍然在原来的位置,在系统字体文件夹建立它的快捷方式,系统也会识别这个字体。相当于在 Windows 资源管理器中对字体文件右键选 Install as shortcut 。如果有大量的中文字体要安装,而系统盘的容量并不宽裕的话,这样的安装方式就是首选了。每个中文字体体积都很庞大,装几十个可能就需要上G的空间,如果C盘不是50G或者更大的话,很可能会因为安装字体吃不消。

第三个选项大概就是先复制到另一个位置然后再以快捷方式安装了吧。不过我没有用过这种方法。大概这是方便这样一种情况。比如我的字体文件通常装在 E:FONTS,以快捷方式安装在系统里,现在我预览的是字体并不在 E:FONTS,而是光盘里或是刚刚下载到别的路径,那么我可以选择这第三项,拷贝字体文件到 E:FONTS,然后以快捷方式安装。

我大概就先介绍这么多吧。这款软件还有一些别的功能,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发掘。